安徽合肥106歲老紅軍王均離世后捐獻遺體
最后一次“報到”
時間:2025-06-20
6月14日,106歲的老紅軍王均在合肥悄然告別了他為之奮斗終身的土地。
6月16日下午,在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肅穆的遺體告別廳內,《歌唱祖國》的旋律在空氣中澎湃,卻如無形的巨手攥緊人心。
王均的子女們肅立一旁,目光越過覆蓋黨旗的父親,投向墻壁上醒目的六個大字——“人道、 博愛、奉獻”。
78歲的大女兒王洪生輕聲低語:“爸,您最喜歡的歌,我們放給您聽……”聲音在角落低回盤旋,仿佛怕驚擾沉睡的父親,卻又執著地要用這熟悉的旋律為他送行。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這位百歲老兵以最沉默又最響亮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旅程的最終跋涉——將自己歷盡滄桑的軀體,交付給祖國的醫學事業。
在《歌唱祖國》中的送別
6月16日下午,在安徽醫科大學遺體(器官)捐獻接受站遺體告別廳里,一場沒有哀樂、沒有挽聯、沒有繁復流程的親人告別儀式悄然舉行。
廳內墻壁上,“人道、 博愛、奉獻”6個字格外醒目。相框中,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目光堅定深遠。
廳中央,王老的遺體蓋著鮮紅的黨旗,周圍沒有花圈。王老的親屬沒穿黑衣,遺像前沒有花籃?,F場沒有哀樂悲鳴,只有《歌唱祖國》的激昂旋律回蕩在廳內。
“這是您最喜歡的歌,我們記得。”家屬們輕聲哼唱,仿佛那位久經沙場的老兵仍站在他們中間。
老兵名叫王均,一位百歲老紅軍,6月14日上午在合肥安然辭世。他走完了106年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美援朝,他幾乎經歷了人民軍隊所有重大歷史節點。
按照王老的遺愿,捐獻遺體用于醫學科研。他的家人說:“這是父親主動提出來的,沒有絲毫猶豫?!?/p>
王均的六名子女頭發斑白,站姿筆挺。大女兒王洪生已年近八旬,面色沉靜。她輕輕抿嘴,喉頭起伏,卻一言未發。
“他一直說,活著為國家出力,走了也得為國家留點用處?!蓖蹙男∨畠和跷睦f,父親晚年身體每況愈下,但一直把遺體捐獻掛在嘴邊,同時表示遺體告別要“從簡再從簡”,“我公公婆婆也做了遺體捐獻,他說這是‘一家子的信仰’。”
10歲的曾孫王茗宇站在角落里,他努力站直身子,仰頭盯著太爺爺的遺像,一動不動。王茗宇曾在學校講紅軍故事的時候說起太爺爺:“他參加過紅軍,是個真正的英雄?!?/p>
安徽省紅十字會接受站工作人員張偉向家屬深鞠一躬:“王老的選擇是大義之舉,我們會珍視這份沉甸甸的信任。”
張偉在現場說:“王老的遺體將進入醫學教學與科研系統,未來會用于幫助醫生認識更多老年病變。像他這樣年歲高、身體保存良好的志愿者極其稀少。”
“爸爸,我向您轉告一份承諾。”王均的女婿鄭毅在遺體告別廳中輕聲說:“您教我們的,不會斷代。”
整個親人告別儀式不到20分鐘,沒有哭聲,只有敬意。一位老軍人,選擇以最安靜的方式謝幕。
戰火中淬煉一生的忠誠
王均曾是為數不多的健在的百歲老紅軍之一。他先后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歷經槍林彈雨、功勛赫赫,卻始終低調為人、樸素做人。
1919年,王均出生于山西吉縣一個貧寒家庭,彼時的中國風雨飄搖、民不聊生。
他從小跟隨早年參加革命的哥哥王耿人離開家鄉,邊讀書邊協助王耿人做些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學生運動,1936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參加紅軍。
1939年,哥哥王耿人在晉西事變中英勇犧牲。年僅20歲的王均目睹戰友犧牲、親人殉國,革命信念在那一刻扎根血脈。他立下誓言:“要做一個不怕死的兵?!?/p>
從八路軍、解放軍再到志愿軍,王均隨部隊輾轉數十省,參與多場戰役。他曾在臨汾攻堅戰沖鋒陷陣,在晉中戰役堅守陣地,在解放太原的炮火中拼殺至城頭。
1953年,他奔赴朝鮮戰場,在1089.6高地爭奪戰中,他率部死守8天,斃傷敵軍1400余名,俘敵官兵43人,被志愿軍司令部通報表揚。
“戰爭不是電視劇。死人是躺在你身邊的,血是噴在臉上的?!边@是王均晚年對年輕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暗覐臎]怕過?!彼f,“怕了,你就不是一個共產黨員?!?/p>
憑著無數次九死一生的沖鋒,他先后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戰爭結束后,他曾任安徽省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軍分區司令員、省軍區炮兵司令員等職,1982年離休。
離開軍營,他卻沒有放下“軍人”的責任。哪怕是在干休所,他依然主動擔任老干部管委會委員、黨支部書記,主持黨課,協助組織開展文體活動。
王均始終以“我是黨的人”為最高身份標簽,從未以功臣自居。他不喜歡被稱為“英雄”,只說自己是“把該干的事干完了”。
將忠誠寫進身后之事
王均的晚年很安靜,生活極簡,喜歡聽廣播、寫舊事。家里孩子眾多,個個成家立業。他幾乎沒主動向組織提過任何個人要求,唯一一次“要求”,就是“死后捐獻遺體”。
王均反復叮囑子女:“不要搞追悼會,不要麻煩別人。把身體交給國家?!?/p>
王洪生說:“他連骨灰都不想留。說人死了就像一陣風,該歸塵歸土?!?/p>
安徽省紅十字會資料記錄,王均生前完成全部捐獻登記手續,并主動與接受站溝通交接流程。他多次表示:“醫生能從我身上多研究出點什么,對別人有用,我就高興?!?/p>
人生的最后時刻,王均沒有留下一封遺書,也沒有拍攝“生前影像”。他以一個戰士的方式,完成了最后一次“報到”,也是一名黨員生命終點的“宣誓”。
他的生,歸于國家;他的身,獻于醫學。他的葬禮沒有哀思,卻有傳承。
王均,這位紅軍老兵,這位共產黨員,用整整一個世紀,證明了一件事——初心未改,就永遠年輕。
而今,山河無恙,英雄歸隊。
王書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