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到101,溫暖這片高原
——青海省造血干細胞捐獻突破百例紀實
時間:2025-06-27
6月13日,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病房里,儀器嘀嗒作響,好似吹響希望的號角,又像擂響生命的戰歌。
這一天,“00后”小伙朱鵬程、邢忠溫同日捐獻造血干細胞,成為青海第100例、10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青海省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迎來又一座里程碑。
這背后,是3.16萬名志愿者的無聲接力,是101名捐獻者的無私奉獻,彰顯出這片高原的高度與溫度。
兩位“00后”小伙同日捐獻
“很榮幸,我是第100例!”剛剛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的朱鵬程笑著說。
2025年1月,朱鵬程與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5月26日,他接到通知,采集時間確定。一邊是事業單位面試,一邊是造血干細胞捐獻,他面臨抉擇。“成年人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朱鵬程一邊認真備考,一邊積極鍛煉身體、合理規劃作息,迎接兩件人生大事的到來。
當天稍晚些時候完成采集的邢忠溫是青海省第10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得知患者是個孩子后,他特意準備了一份禮物——自己兒時最喜歡的玩具,希望對方勇敢戰勝病魔。
近年來,青海省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發展迅速。2021年,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成為省內第一家采集移植定點醫院,首次成功采集非親緣關系造血干細胞,填補該省這一領域空白。此后,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成為省內第二家采集移植定點醫院,青海紅十字醫院、青海省第四人民醫院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體檢定點醫院,西寧市11個愛心獻血屋設立中華骨髓庫志愿者入庫采樣點……
目前,青海省自愿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有3.16萬人。捐獻者以青年為主,責任與擔當融入年輕一代血脈。
累計4例涉外捐獻
青海省第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名叫馬莉,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資源局工作。她于2006年加入中華骨髓庫,2008年2月與新加坡一名華人患者初配相合,同年7月16日在北京捐獻造血干細胞。她捐獻的“生命種子”在異國他鄉釋放無窮的生命力。
馬莉不僅是青海省首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青海省跨國捐獻造血干細胞第一人,是中國向國(境)外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第50例捐獻者。她說:“在青海,我代表海西;在北京,我代表青海;在新加坡,我代表中國。”
捐獻造血干細胞是救助血液病患者的主要途徑。由于人類基因的復雜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滿足本國或本地區患者全部移植配型需求,國家間的相互援助尤為重要。大愛無疆,青海分庫已累計向4個國家的4名血液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
24歲的陳延蘭便是青海省第4例涉外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收到從蒙古國寄來的感謝信,她提筆寫下這樣一段話:“希望曾活躍在我身體里的分子能帶給你新的活力,祝你早日推開病房的門,去陽光下感受生命的長度,收獲成長的幸福……”
如今,一想到自己捐獻的“生命火種”在千里之外蔓延,陳延蘭覺得既神奇又自豪。
民族地區的人間奇跡
馬莉、陳延蘭、朱鵬程、邢忠溫……翻開這份沉甸甸的101例捐獻者名單,他們中有醫護、警察、廚師、公交車駕駛員、大學生、外賣小哥,漢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各族同胞一起創造十萬分之一概率的人間奇跡,是對民族團結進步最好的詮釋。
外賣小哥祁胤明是一名土族小伙,2023年一次無償獻血,他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抱著幫助他人的想法,他加入志愿者大家庭,時刻準備著創造奇跡。一年后,他收到一份特殊訂單——他與一名年齡相仿的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
2024年9月2日,祁胤明的“生命包裹”——造血干細胞送出,簽收人是誰,他并不清楚。他說:“不論男女、長幼、民族,只要同胞有需要,我義不容辭!”
回族小伙林江博是西寧22路公交車駕駛員,2021年7月,他與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果斷同意捐獻造血干細胞。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更多人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傳遞“生命種子”,點亮希望之光。
第43例捐獻者多杰當智捐獻造血干細胞時是青海大學農牧學院學生,他捐出自己的誤工費減輕配型患者經濟負擔,又把獲得的慰問金捐給省婦女兒童醫院血液科患者,被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評為“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先進典型”。
“101例不是終點,而是生命接力的新起點。當更多人加入,青海大地將綻放更多生命之花,讓我們一起為生命‘加油’。”中華骨髓庫青海省分庫主任滕進表示,“向每一位生命接力者致敬!”
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