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際行動辦好民生實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紅十字會工作側記
時間:2025-07-04
從全州高速公路服務區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全覆蓋,到清江河畔的巡河值守;從突發心臟驟停的生死救援,到青少年心理危機的溫柔干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紅十字會以“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為理念,將紅十字精神融入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書寫了一份有溫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織就生命急救安全網
5月1日清晨,滬渝高速恩施服務區內,工作人員江燁的制服已被汗水浸透。她反復練習著胸外按壓動作,“5個循環下來,手臂發酸,但心里踏實了。”江燁說。
根據2025年十大民生項目部署,州紅十字會牽頭推進“救在身邊”行動,三項核心任務清晰明確:AED進高速服務區、水上救護站建設、培訓紅十字初級救護員。截至今年6月,全州高速服務區AED配備率已達100%,6100名像江燁這樣的紅十字初級救護員持證上崗,成為流動的“生命衛士”。
4月15日,利川市大塘小學門口,一名女生突發心臟驟停倒地,紅十字志愿者杜華立即跪地施救。經過持續心肺復蘇施救,女孩終于恢復了自主呼吸。“培訓時流的汗,換回了一條命。”杜華說。
為了讓急救知識“從課堂走向生活”,州紅十字會不斷創新宣教形式:在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孩子們通過VR設備體驗“火災逃生”“地震避險”的虛擬場景,通過動畫短片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步驟……在孩子們的參觀日記里,寫著“我也要當救人英雄”的稚嫩誓言。
從“護身”到“護心”
高一學生小花(化名)的故事令人揪心。小花的母親意外墜亡后,她面對墻壁沉默了3天。紅十字志愿者李霖連續6次上門,用哀傷輔導和認知矯正技術一點點融化堅冰。兩年后,小花順利考入大學,在給李霖的信中寫道:“您讓我知道,痛苦可以被理解,而非獨自承受。”
李霖的另一重身份是暖心心理坊主播。365期微信直播、25萬人次觀看量、10萬受益人群——這組數字背后,是山區心理科普的破壁嘗試。通過方言講解、情景劇演繹,抑郁癥識別、考前焦慮調節等專業話題變得“接地氣”。湖北省“最美紅十字人”的稱號,正是對她“用專業治愈隱秘傷痛”的褒獎。
如果說急救培訓是生命的“硬防護”,心理健康則是不可或缺的“軟支撐”。州紅十字會將目光投向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構建“預防—干預—康復”的全鏈條心理服務體系,通過“早發現、早介入”的模式,將心理服務嵌入基層網格: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社區組建志愿者陪伴小組,醫院開通24小時心理熱線。
鍛造“水上鐵軍”的硬核擔當
6月19日,來鳳縣老虎洞河水位暴漲,20余名紅十字水上救援隊員駕駛沖鋒舟劈波斬浪,4小時內轉移群眾37人。隊長唐康的救生衣里揣著一張泛黃的訓練表:“每周3次體能訓練,每月1次實戰演練——關鍵時刻才能快一秒、準一分。”
這樣的硬實力,源于常態化“練兵”。5月9日,湖北省首屆紅十字水上救護大比武中,恩施州代表隊以總分第一包攬團體一等獎和心肺復蘇單項獎。“成績是汗水的見證,更是對生命的承諾。”領隊鄒帆的獲獎感言這樣說道。
在清江流域,另一支隊伍用腳步丈量安全。恩施市紅十字藍天救援隊每日巡河17公里,累計值守超400小時。隊員牟利恩的槳板上總綁著救生圈和擴音器,“看到野泳的,喊破嗓子也要勸回來”。這種“防救結合”的理念,有效減少了溺水事故的發生。
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