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有溫度的“公開答卷”
——江西省紅十字會透明度建設工作綜述
時間:2025-07-11
江西是一片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紅土地,有著“四大搖籃”的美譽。近年來,江西省紅十字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十字事業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致信精神,不斷提升全省紅十字事業透明度,讓善意在陽光下生長,讓公信力在老區群眾心中扎根。
以革命傳統厚植公開底色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列著一張1933年的“紅軍公谷分配清單”,泛黃的紙頁上,領谷人姓名、數量、經手人簽字清晰可辨。江西省紅十字會繼承“公開透明、取信于民”的紅色傳統,從制度建設、監督體系、紅色文化有機融合,不斷提升全省紅十字事業透明度。
省紅十字會學習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事事有公示、處處講公信”的理念,整體統籌定標準,下好全省“一盤棋”,出臺《江西省紅十字會信息公開管理辦法》。按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制定的透明度指數評價標準,從組織、財務、業務活動、社會捐贈信息四個核心維度建立披露框架,確保全省紅十字會公開標準“一把尺”,公開動作“齊步走”。
建立“紀檢組監察+監事會監督+第三方審計+社會力量參與”的立體監督網,監督賦能強保障。紀檢組緊盯關鍵環節開展專項督查,讓捐贈款物清單成為一份明白賬、廉潔賬、放心賬。監事會充分發揮貼身監督作用,將透明度建設納入重點監督事項。第三方獨立審計機構每年受邀進行審計,結果依法公開。主動邀請捐方代表走進備災救災倉庫、救助現場,實地核查款物使用情況。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編制“公開答疑口徑庫”,主動發布政策解讀。
省紅十字會還將信息公開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在革命紀念館設立紅十字公開展區,用文物、影像展示蘇區時期物資公示制度;邀請紅十字志愿者講述“公開那些事”,開展浸潤式教育,讓公開理念與紅色基因同頻共振,讓信息公開成為全省紅十字系統的文化自覺。
以數字賦能鍛造公開筋骨
江西省紅十字會以標準化、數字化、規范化為路徑,打造信息公開的“金色標準”,讓每一個公益項目都成為經得起檢驗的“信用標桿”。
省紅十字會通過數字化手段,讓信息公開從“墻上貼”升級為“云端見”,讓公開更“可及”。江西省紅十字會捐贈信息公示平臺集成“捐贈溯源一碼通,救助服務一網辦,重要數據一屏覽”三大核心功能,成為公信力提升的“智慧引擎”。
此外,省紅十字會還進一步加強官方網站信息公開渠道建設,連接“博愛中國”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在線捐贈同步“博愛通”,實現數據共享,實行數據同步,實時動態更新。2024年,江西省紅十字會開通了捐贈電子票據功能。
省紅十字會建立動態化項目跟蹤機制,從項目立項到執行,全周期披露關鍵節點,直觀呈現項目總體進展,滿足不同檢索需求。給項目安裝“跟蹤器”,曬出每筆善款“明細賬”,標注紅會公信“時刻表”,促進公眾參與、知情和監督,項目進度成為公信刻度。
一位捐贈者說:“我每次捐款后,都會盯著進度更新,看著善款一步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這種可視感讓我特別安心。”
以精準服務涵養公開溫度
在瑞金葉坪村,甘甜的“紅井”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井旁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靜靜矗立。
“紅色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江西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信息公開的終極目標,是讓群眾感受到溫暖與尊重,有獲得感。”
近年來,江西省紅十字會多元傳播講活公開故事。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大屏小屏共振”的傳播矩陣,讓公開更“有感”。
線上打造“指尖上的公開窗”。在江西電視臺設立“紅十字生命教育”專欄,“直播+見證”,生動展示“三救三獻”工作成果。線下搭建“家門口的連心橋”。在全省263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設立紅十字服務窗口,張貼“二維碼公示墻”,村民掃碼即可查看本地救助項目詳情。一位大叔聽完宣講后說:“你們這樣講,比看報紙明白多咯!”
江西省紅十字會創新“精準公開”模式,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推行“三單一表”工作法——項目清單明用途、對象清單保精準、進度清單曬過程、反饋表聽民意,真正讓公開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連心橋”。開展“公開評議會”試點,組織村民代表、鄉賢、駐村工作隊現場評議救助對象資格、款物發放標準,讓公開從“政府貼榜”變為“群眾點單”。
在“關愛白血病兒童”項目中,紅十字會定期向捐贈人發送有主治醫生簽字的治療進度短信,并附著費用清單和患兒手寫信。一名捐贈人收到一個孩子畫的紅十字標志,感動地說:“看到孩子的畫,我知道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刀刃上。”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公開,讓公信力在細節中積累提升。
“信息公開不是簡單的‘曬數據’,而是對人道使命的莊嚴承諾。從蘇區木板公示到云端數字溯源,變的是載體,不變的是初心,信息公開永遠在路上。江西紅十字人將堅守紅土初心,讓每一份善意都在陽光下綻放光彩。”江西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熊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