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83歲老黨員趙毅鋒登記捐獻遺體
兩次找到紅十字會,只為一件事
時間:2025-07-25
“我想重新辦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近日,83歲的老黨員趙毅鋒再次走進重慶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管理中心,鄭重其事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愿。
科學信仰的萌芽
趙毅鋒出生于上世紀40年代,年輕時參軍入伍,退伍后于1958年進入一家生豬農場工作,擔任獸醫。那時的農村,畜牧業條件簡陋,疫病頻發,許多豬只因得不到有效治療而死亡。趙毅鋒親眼目睹了這些場景,也深刻體會到“沒有辦法”的無奈。
“那時候沒有現在這么多科學手段,很多病只能靠經驗判斷,治不好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趙毅鋒回憶。隨著國家對農業科技的重視,獸醫科學技術逐漸發展,疫苗、抗生素、科學飼養方法等逐步普及,疫病防治水平大幅提升。這些變化,讓趙毅鋒對“科學”二字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在他心中種下了對“科學”的信仰。
1973年11月,趙毅鋒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說:“入黨是我人生中最莊嚴的時刻,我始終記得自己是一名黨員,要為黨和人民做點事。”到現在,對入黨時間,趙毅鋒還能脫口而出,他常說:“我相信共產黨、信任共產黨,一直也捍衛共產黨。”
破除封建觀念 選擇遺體捐獻
很早之前,趙毅鋒就做出了遺體捐獻的決定。這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深受周恩來總理的影響。周恩來逝世后,遺體火化,不建陵墓,骨灰撒入祖國大地,這一舉動深深觸動了趙毅鋒。“周總理一生為人民服務,死后也不占國家一寸土地,這種精神讓我敬佩。”趙毅鋒說,“我就想,自己死后,也不給國家添麻煩,遺體捐獻還能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最后的貢獻。”
在傳統觀念中,土葬、修建墓地等習俗根深蒂固。但趙毅鋒對此并不認同,“那些做法我看多了,覺得沒什么意義。”他說,“人走了就是走了,搞那些形式有什么用?”
2013年,趙毅鋒第一次正式向家人提出捐獻遺體的想法。起初,家人還因為傳統觀念的束縛有些顧慮。“孩子們一開始還是有點接受不了,但他們知道我一直是個講原則、講信仰的人,最后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趙毅鋒堅定地說道,“人生在世就這么幾十年,能為黨和我國的科學發展多做點事情,是我最大的心愿。”
那年10月,他獨自一人從江津出發,幾經輾轉前往市紅十字會,找到了負責遺體器官捐獻管理的辦公室,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那張捐獻登記卡,他一直小心保管著,視為人生中最后一份“黨員義務”。
再赴紅十字會補辦證件
轉眼12年過去,趙毅鋒年事已高,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最近,他在撥打早年登記留下的遺體接收電話時,發現電話無法接通,頓時心里一緊。
原來,當年趙毅鋒登記時勾選的遺體接收部門因業務調整變更了聯系方式,該部門曾統一聯系志愿登記者進行信息更新,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整通知到每一位登記志愿者,趙毅鋒就是其中之一。
通過上網查詢,趙毅鋒與市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取得了聯系。電話里,中心的協調員耐心地給他解釋了現有政策和相關流程并告訴他原有的志愿捐獻登記卡依然有效,只需更新聯系方式即可。但趙毅鋒堅持表示:“這是我對生命的鄭重承諾,我一定要親自上門來辦理。”
懷揣著這份執著,趙毅鋒再次獨自從江津出發,換乘兩次地鐵,花了兩個多小時,前往重慶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管理中心辦公室,補辦了一張新的捐獻登記卡。“我相信科學、相信黨,最后把我的遺體為黨、為科學奉獻一點力量。”這句話,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這不僅是一位老人的從容與豁達,更是一位共產黨員對黨最深情的告白。
渝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