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居民徐少春離世捐獻遺體和角膜
“照亮別人,其實是升華自己”
時間:2025-08-05
7月30日,在家人眼含熱淚的注視與無聲的致敬中,一場簡樸而莊重的告別儀式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起鳳鎮夏五村徐少春家中舉行,沒有繁復的流程,只有至親的陪伴和對逝者選擇的深深理解。與病魔抗爭多年的徐少春最終兌現了生前的莊嚴承諾,完成了遺體和角膜的無償捐獻,這份沉甸甸的生命饋贈,為醫學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為他人重見光明帶去了希望。
清苦童年鑄就堅韌人生
1965年3月5日,徐少春出生于夏五村一個普通農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家中兄弟姊妹眾多,生活異常清苦。“想要的東西,父母往往有心無力。”這份早早體會到的現實,反而鍛造了徐少春骨子里的要強與自律。鄰居們回憶:“少春從小就知道,想要什么,得靠自己拼。”無論是學業還是后來的工作,他都投入十二分的努力,力求做到最好,“凡是他認準的事,都能干得特別出色”。
勞作之余,書籍和畫筆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他嗜書如命,廣泛涉獵;也鐘情繪畫,用色彩描繪心中的天地。這份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支撐著他走過人生的風雨。
病痛折磨中萌生大愛宏愿
然而,命運并未眷顧徐少春。多年間,他飽受疾病的反復折磨。為了求醫問藥,他拖著病體輾轉于各大醫院之間。每一次治療都伴隨著希望與失望的輪回,對健康的深切渴望與現實的無奈,像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正是在這段與病魔艱難搏斗的漫長歲月里,一個超越個體生命的宏愿在他心中堅定地生根發芽——捐獻自己的遺體和角膜。他曾多次向家人和親友袒露心聲:“我自己經歷了太多病痛的苦,知道健康的珍貴。我這身體,如果最后還能幫到別人,給絕望的人一份希望,那這一生,就真的值了。”他更殷切地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參與進來,“照亮別人,其實是升華自己”。
早在2012年,徐少春就和妻子崔寶珍一起辦理了遺體器官捐獻登記。“徐少春先生的無私奉獻,超越了傳統觀念藩籬,體現了新時代公民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桓臺縣紅十字會負責人說:“我們也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登記行列,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綻放華彩,讓每一次告別都蘊含重生的力量。”
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