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區一個月內實現4例造血干細胞捐獻
愛心接力 奔涌向前
時間:2025-08-05
7月的上海,烈日灼灼,遠郊金山區的熱血青年們更是愛心澎湃。短短一個月,4位金山區志愿者相繼在滬上醫院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用828毫升“生命種子”為4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點燃重生曙光。
第一棒:公交司機68萬公里“零事故”后駛出“生命專線”
6月中旬,公交車司機張敏在市一醫院成功捐獻216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金山區公交系統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15年來,他安全行車68萬公里,如今又添“生命速遞”新里程。
2008年,汶川地震志愿服務的經歷讓張敏加入中華骨髓庫,17年后,這份善意迎來回音。“握方向盤要穩,握生命接力棒更要穩。”張敏說,公司為他調整了排班表,同事接力跑班,讓這條“生命專線”準點抵達。
第二棒:90后教師“錯過”舞臺卻登上生命舞臺
6月底,陽光城幼兒園“90后”教師孫亦舟在華山醫院完成253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采集,成為金山區今年第5例、累計第7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期末文藝演出‘我缺席’了,但孩子們給了我另一場更盛大的演出——生命的演出。”孫亦舟說。采集當天,同事們把沒能現場演出的遺憾剪進一段微視頻,在采集室里為他“云加油”。身為黨員教師和一名兩歲孩子的父親,他把三重身份化作一句樸素誓言:“多一個人入庫,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第三棒:羽毛球教練把賽場速度帶進病房
7月18日,張堰鎮羽毛球教練楊譚軍在市一醫院捐獻183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為7月過生日的自己提前送上一份“成人禮”。2023年入庫,2025年就“中簽”,他把賽場上的速度變成捐獻時的毫不猶豫。
紅十字志愿服務、馬拉松保障、醫院導醫……公益早已融入楊譚軍的日常。采集當天,母親緊握他的手:“兒子救回一條命,全家人都驕傲。”
第四棒:“00后”法學青年用畢業答卷寫下“生命條款”
7月22日,上海政法學院應屆畢業生梁泰熙在市一醫院完成210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采集,成為金山區最年輕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畢業季論文、求職、搬家“三線作戰”中,他仍把“救人”排在第一順位。
父母都是醫務工作者,母親姚小紅更是有20年護齡的“紅十字老將”。“我入庫多年沒配上,兒子一畢業就‘接力’,這就是傳承。”姚小紅說。梁泰熙把捐獻經歷寫進畢業論文致謝:“法學教我尊重生命權,而這一次,我用行動給它注釋。”
“一月四棒”絕非偶然。時間回到2023年5月,金山區紅十字會在中僑職業技術大學發起“千人集中入庫”活動,短短一天便采集血樣超1000份,創下金山區單日入庫紀錄。7月完成捐獻的孫亦舟、楊譚軍,正是在那場聲勢浩大的“生命招募”中留樣入庫。
截至目前,金山區已有超過1萬名志愿者加入中華骨髓庫,累計實現7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
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