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紅韻 博愛傳情
——記江蘇省南通市紅十字會志愿服務工作
時間:2025-08-22
在江蘇南通江海大地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著“志愿紅”,用愛與專業構筑生命防線,讓“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如春風化雨,滋潤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就是全市近1.2萬名紅十字志愿者。
生命接力的“三獻”守護者
無償獻血、造血干細胞捐獻、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每一份“生命禮物”的背后,都有一群溫暖的“護航員”。
南通第1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張彥說:“能夠通過捐獻造血干細胞拯救一個生命,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份責任。”在他身后,是榮獲市文明新風典型的造血干細胞捐獻愛心群體,以及蔡震國、陸晶等榮獲全國及省級表彰的志愿者代表。他們不僅是捐獻者,更是文明的“宣傳員”。
這支隊伍打造了“愛心相‘髓’生命接力”“生命之約 大愛傳遞”等品牌項目,累計服務時長超5萬小時,先后榮獲江蘇省“博愛青春”十佳志愿服務項目、南通市學雷鋒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等榮譽。
急救知識的“流動課堂”
在景區、交通樞紐、校園等地,總能看到南通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隊的身影。他們化身“知識使者”,普及心肺復蘇、創傷包扎等實用技能。
在景區志愿服務站,他們設立咨詢臺、發放手冊,邀請游客體驗急救操作,讓“救”在身邊成為現實;他們響應“校園守護”行動,從心肺復蘇(CPR)、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使用,到創傷包扎、氣道異物梗阻解除,讓更多的老師、學生學會急救技能,共同上好“生命必修課”。
今年,應急救護志愿者迎來了“新家”。市紅十字會對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進行信息化提升改造,操作練習從“手把手教”升級“AI精準評”,考核從“1對1”提高到“1對6”,培訓質效快速提高,僅上半年已培訓6.44萬人。
應急救援的“紅色盾牌”
當災難來臨,總有一抹“志愿紅”逆向而行。市紅十字救援隊以“專業+速度”為準則,構筑起守護生命的堅固防線。全市10支救援隊全部成立功能型黨支部,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沖在第一線。
在南通馬拉松、元旦迎新跑等大型活動中,救援隊的“安全衛士”們提前集訓,規范心肺復蘇、AED使用等操作流程,賽中全程值守,為跑者提供緊急救護服務。每年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開展防災避險知識宣傳300余場。
溫暖基層的“博愛家園”
在南通的基層社區,博愛家園如同一顆顆愛心種子,生根發芽,綻放出溫暖之花。在全市161個博愛家園里,基層志愿者活躍在群眾身邊,成為社區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志愿者定期走訪孤寡老人,為老人打掃房間、陪他們聊天解悶,送去生活物資和關懷問候,讓老人不再孤單;為殘障人士組織康復訓練活動,幫助他們提升生活自理能力;開展親子教育活動,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協助社區調解鄰里糾紛,促進社區居民和諧相處……
新橋北村博愛家園紅十字展示館、橫河社區紅十字志愿服務站、平園池村“樂享銀齡”博愛家園各具特色;龍湖佳苑博愛家園“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志愿服務深度融入社區基層治理,項目執行人徐小燕榮獲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市政府副市長、市紅十字會會長于立忠親自掛鉤聯系海門區解放西路博愛家園,讓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直達百姓心田……近年來,全市博愛家園累計服務群眾213.6萬人次。
在南通市應急救災中心二樓,有一處溫暖的“心靈驛站”——紅十字心理健康志愿服務站。約450平方米的空間里,心理咨詢室、宣泄室、團體活動室等一應俱全。在每月固定的開放日,志愿者耐心接待來訪者,為群眾疏導情緒、解開心結。
如今,志愿者主動走進社區(村)博愛家園,為居民提供如何調解親子矛盾、改善睡眠、紓緩工作壓力等的心理服務,讓陽光照進每一個心靈角落。
在南通,“博愛青春”項目成為了大學生志愿者展現擔當的廣闊舞臺。每年暑期,來自南通12所高校、中職院校的青年學子踴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南通大學張謇學院“青芯智愿 博愛相‘髓’”志愿服務團隊深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通過知識繪本、科創產品展示等方式普及造血干細胞知識。南通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打造了“開往幸福的地鐵”救護接力項目,走進社區、學校、地鐵站,發放問卷和宣傳手冊,設計文創作品,普及急救知識……正是這些年輕志愿者,讓江海大地充滿青春力量。
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