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作是第二次搶救”
——記山東省威海市二次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鄒積建
時間:2025-09-02
7月21日,山東省立醫院血液科采集室里,血細胞分離機持續低鳴。威海衛人民醫院普外一科副主任醫生鄒積建平靜地躺在采集床上,兩條輸血管如同生命的紐帶,從他手臂延伸至機器。4個小時后,隨著最后一份承載著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被緊急封裝送往遠方,鄒積建完成了威海市首例二次造血干細胞捐獻,距離他第一次捐獻剛剛過去半年。
生命呼喚,醫者再赴千里之約
今年1月20日,在同一家醫院的采集室。彼時,鄒積建成功完成了首次造血干細胞捐獻,成為威海市第123例捐獻者。在當時的歡送儀式上,鄒積建動情坦言:“身為醫生,每天見證病痛,更深知生命無價。能以這種方式跨越職業范疇,直接兌現救死扶傷的諾言,我感到非常榮幸。”而這份沉甸甸的承諾,早在2009年6月就已許下,那時他主動采集血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歷經15年的等待終于開花結果。
然而,這場生命的接力并未畫上句號。6月24日,來自威海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再次響起,曾經救助的患者病情出現反復,造血系統亟待重建,需進行第二次造血干細胞移植。接到電話的那一刻,鄒積建沒有絲毫猶豫:“同意!需要我做什么,隨時通知我。”家人深知他的醫者仁心,也習慣了他的奉獻,給予了無聲卻最堅定的支持:“救人救到底,家里沒事,你放心去。”
雙倍挑戰,挺立生命守護最前線
此前,威海市已有3例二次捐獻者,分別是呂明玉、王慧勝和周經海,3人均為淋巴細胞捐獻,無需注射動員劑。鄒積建成為威海市首位完成兩次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志愿者。
捐獻當天,鄒積建注射完最后一針動員劑,強烈的腰背酸脹如潮水般陣陣襲來,他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比第一次反應稍強烈,但可以耐受,就像經歷了一次劇烈的運動。”他靠在床頭,對陪伴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坦言不適,但眼神依然堅定,“患者此刻才是在進行更嚴峻的生死考驗。我這點苦,不算什么”。
支撐鄒積建完成這項罕見義舉的,是他二十載如一日鐫刻在骨子里的醫者仁心與擔當。初入行在普外科時,他是出了名的“心腸軟”“拼命三郎”,面對一名因腹膜后腫瘤破裂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無法轉運完善檢查的情況下,鄒積建在搶救室給予緊急處理并密切觀察了十幾個小時。搶救過程中,患者命懸一線,患者家屬帶著六七歲的孩子在床前說:“好好看看媽媽吧!”昏迷不醒的患者眼角居然滑落淚水,這深深觸動了鄒積建,那種不甘、不舍以及對生命的留戀,更堅定了他的信念:“有一絲希望也絕不放棄!”待患者病情稍有好轉,鄒積建冒著風險為其實施急癥手術止血,最終病人轉危為安。
“鄒主任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我很慶幸遇到了鄒主任,這樣一位大醫精誠、大愛無疆的好醫生,像朋友一樣貼心,像親人一樣噓寒問暖”“人帥心好的鄒醫生!”??鄒積建捐獻相關新聞的評論區里,患者的評論一條接著一條,他曾經治療過的患者,通過各種方式給他發來了祝福和鼓勵。
“我只是做了一個醫生該做的事,就把這件事當作是對患者的第二次搶救,別說是第二次,哪怕是第三次、第四次,我覺得大家也會去做。”二次捐獻后,面對如潮的贊譽,鄒積建如是說。
威紅